关注丨父亲,您在哪? 有生之年我想找到您
那时,妻子孙宝珍还有孕在身。一个月后,她突然接到丈夫的信,他已逃往华东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被分到华东军区25军74师222团一营机枪连任军械上士。
1947年6月,田兴华出生了。3岁时,母亲终于告诉他,父亲是一名光荣的战士,为了保家卫国在遥远的地方当兵。尽管没有见过父亲,也没有照片,小兴华仍在心中勾画出父亲的模样,他希望有一天出现的会是父亲。
噩耗
丢下妻儿血洒异国
田全仁的革命烈士证书。 受访者供图
1953年8月,田兴华6岁了。一天上午,母亲牵着他到离家7华里外的辰溪县人民政府民政科,领取父亲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及一些遗物。那时孙宝珍才24岁,新中国成立不到4年,一切都充满着希望,而她无尽的等待,盼来的却是丈夫的一纸革命烈士证书。
田全仁的牺牲证明书。 受访者供图
孙宝珍感到五雷轰顶,抱着遗物泣如雨下。 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每月从县民政科领取60元的抚恤金维持生活。由于过度劳累,再加上思夫成疾。1960年9月,年仅31岁的孙宝珍因病医治无效,丢下年幼的儿子离开人世。12岁的田兴华成了烈士遗孤,民政科的工作人员关心烈士孤儿,将他的户口迁至县城吃国家粮。
田全仁的入朝参战行军中立三等功。 受访者供图
田全仁的立功勋章。 受访者供图
成年后的田兴华从父亲获得的荣誉勋章得知,父亲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田全仁的革命烈士证书上写着,1953年7月15日在432.8高地战斗中牺牲。
我翻阅过很多关于抗美援朝的书籍,也听过很多前线的故事,想从中寻得父亲的哪怕一丝痕迹。
田兴华小心翼翼地擦拭着父亲的烈士证书,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述父亲的故事:
1951年,父亲所在的解放军第25军接到命令,撤销25军制,辖属74师随志愿军第24军入朝参战。
1953年夏,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已受到敌军的猛烈冲击。7月13日19时30分,志愿军74师攻击部队向五圣山平康冲击,222团为第一梯队。14日13时30分开始,作战骁勇的一营一连和机枪连猛烈攻击432.8高地,这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异常激烈的战斗整整进行了一天,打退了敌人的22次进攻。
说到这里,田兴华的眼睛变得潮湿, “时任代军长张震命令74师不惜任何代价,坚决扼守既得阵地之要地432.8高地。15日8时起,敌军向432.8高地发起连续的疯狂反扑。经过反复争夺,222团最终完成坚守任务,父亲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光荣牺牲的。”
追寻
父亲身埋何方?
从懂事起,田兴华一刻都没有忘记过寻父。如今他的忠骨在何处?如不能在父亲埋骨之处祭奠,带回父亲墓里的泥土,将其与母亲合葬,怎对得起含辛茹苦生我育我的母亲?
田兴华曾辗转多地陵园及博物馆寻找父亲名字,却毫无结果。“父亲您在哪?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寻到您的名字?”2017年8月,他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求助信,并收到了福州民政局寄来的受理情况告知单。但因时间久远部队编制和隶属几经演变,寻找进度十分缓慢。
田兴华在闽侯县抗美援朝纪念碑前。 受访者供图
所幸的是,后来他了解到父亲所在的第25军74师驻防福州市闽侯县。他立即动身前往闽侯县,并通过当地宣传部在《闽侯乡音报》上刊发多篇寻找父亲战友的文章。之后,不少志愿军老兵打来电话。
田兴华跟父亲生前战友陈礼源老人合影。受访者供图
2016至2018年,田兴华曾先后3次去闽南县,寻访了25名当年与父亲并肩作战的志愿军老兵,记录下103名仍健在的志愿军老兵信息。与父亲当年同在一个连的陈礼源老人告诉他,田全仁爱好二胡,买菜回来休息时会在连里拉。
这是田兴华寻父60多年来第一次听到关于父亲的信息。田全仁就是在1953年7月14日夜间冲在最前面,不幸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该营通讯员尤本灿告诉他,平康432.8高地牺牲的指战员,一般安葬在平康。田全仁烈士应该长眠于朝鲜金城地区平康志愿军烈士陵园。
赴朝
祭奠父亲英灵
“60多年来,寻找父亲的信念一直萦绕心间,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一定让他游离异乡半个多世纪的英魂落叶归根。
10月24日,田兴华与志愿军老战士及烈士后代一起,从丹东出发,去朝鲜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68周年纪念仪式。因平康志愿军烈士陵园离三八线很近没有开放,他们将前往金化郡九峰里和上甘岭志愿军烈士陵园祭拜。
对于71岁的田兴华而言,这一次去朝鲜意义非凡。九峰里是父亲部队团部所在地,离父亲牺牲地很近。在志愿军烈士后代中,还有很多和田兴华一样命运相同的人,一生连他们亲人的墓地都没有去过一次,能到父辈的坟前烧一张纸,扫一次墓对他们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也是永远不能放下的心愿。
这一行是否能找到父亲?田兴华并没有把握,“如果找不到,就在无名烈士的合葬墓捧回一抔泥土,与母亲埋在一起,了却母亲和我多年的心愿。”
评论丨纪念战争,是为了和平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曾家喻户晓。上个世纪50年代初,正是在这首歌的歌声中,数百万中国志愿军先后跨过鸭绿江,投身于抗美援朝的战场。战役中,十余万中国军人身葬异国,20余万伤员回国治疗,2万余人被俘。在这背后,是以数万计家庭的骨肉分离,以及不少像田兴华这样的志愿军烈士遗孤,从此只能在梦中北望,思念自己故去的亲人。
在现当代战争史上,抗美援朝战争的规模仅次于两次世界大战,打了3年多,伤亡上百万。战争或许有其正义的一面,但从另一个切面来看,更有其残酷之处——于国家而言,是力量、利益的平衡之争,是守土之责;于个人而言,是血与肉的付出,是痛彻入骨的别离。在战争面前,个人的情感渺小如尘,唯有待到和平年代,这些情感才被放大显现在我们面前,就像田兴华,作为烈士的遗腹子,他不仅从没见过父亲的面,甚至根本不知道父亲葬在何处。
抗美援朝的胜利无疑是巨大的,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军队战斗力薄弱,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相比,无论如何都是一场实力极不对等的战争。然而,三年之后,美国上将克拉克在板门店签订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胜利的停战协议,并说,建国两百年来美国第一次尝到了战败的滋味。
为了这次战争,中国军人同样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虽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但十余万埋骨他乡的烈士数十年不能归故土。对军人来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是件正常的事;对亲人而言,内心深处却是极为痛苦的。2014年,437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一时让不少人无限感慨,有烈士亲属说,“这一刻,我们家等了三代人!”
此次,包括田兴华在内的37名志愿军老战士及后代赶赴朝鲜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68周年纪念仪式,这是交织着历史、命运、个人情感的一次旅途。68年的挂念,如一首默唱于心的挽歌,终于能在战友、亲人的坟茔前化为一串热泪。
在抗美援朝纪念日,我们仍然需要深刻的纪念,纪念战争,是为了以后不用战争也能换来和平,是不让数十万烈士的牺牲付之东流。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而对于那场战争,那些逝去的生命,献花也好,挽歌也罢,只有珍惜战争的遗产,吸取战争的教训,才是最好的纪念。
张英
链接
抗美援朝纪念日
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950年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志愿军首批作战部队1950年10月19日入朝。志愿军赴朝后的首战,是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于1950年10月25日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李承晚军步兵第6师第2团前卫加强第3营进行的一次遭遇战。此战经约1小时,全歼敌军一个营及一个炮兵中队,共毙伤俘敌470多人,俘美军顾问1人,缴获各种枪16枝、火炮12门、汽车38辆、战马3匹、报话机2部。战后毛泽东致电:“庆祝你们初战胜利。”此战役之后,我军第118师、120师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
1953年朝鲜停战,阵亡的志愿军官兵中只有极少部分归葬祖国,其他绝大部分烈士的遗体在战争期间就地掩埋,或在战后收集埋葬在朝鲜62处志愿军烈士陵园,总数达18万人之多。国内也有沈阳、丹东等4处陵园。
记者 石芳宇